“舛”怎么读?“舛”字是什么意思?为何唐代大才子王勃发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悲叹?

在我们形容人生波折、命运坎坷时,常常会用到“命运多舛”这个成语。然而,“舛”字并不常见,很多人可能连它的读音都不太确定。那么,这个生僻字到底怎么读?它的含义是什么?为何唐代大才子王勃发出“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悲叹?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舛”字的读音

“舛”字的读音是【chuǎn】,与常见字【喘】同音。这个字虽然不常出现在日常用语中,而且看起来根部不像一个字,反而更像一个部首,实际上“舛”字的的确确是部首之一。

“舛”字的本义与《说文解字》中的解读

“舛”是一个会意字,最早见于小篆,其古文字形象是两只方向相反的脚,寓意相违背、颠倒。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舛,对卧也。”注释:“谓人与人相对而休也,相背,犹相对也。”这表明“舛”字的本义是彼此相背、方向相反,由此引申出违背、不一致、错乱等含义。

“舛”字在古籍中常用作动词和形容词,分别表达不同的意义。

作为动词:意为乖违、违背。例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中有:“嗟夫身与时舛,志共道申,标心于万古之上,而送怀于千载之下。”这里的“舛”指的是违背、背离,表达个体的志向与时代的不匹配。

作为形容词,有两种常见的含义:

1、不顺利、困厄。

唐·王勃《滕王阁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里的“舛”意指命运多变、坎坷不顺。成语“命运多舛”正是出于此处。

2.错误、错乱。

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中有句:“刑政繁舛,旧难详一。”——此处的“舛”就表示混乱、错误,用来形容政务的错杂与难以理清。《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陆龟蒙传》:“借人书,篇帙坏舛,必为辑褫刊正。”——此处“舛”指的是书籍错乱、散佚,需要重新整理。

此外,“舛”字还是汉字部首之一,在一些表示反向、错乱的字中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王勃为何有此一叹?

王勃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是隋末大儒王通,叔祖是隐士诗人王绩,父亲王福畤则为朝廷官员。王勃自幼聪慧,九岁时便能读《汉书注》,并写下《汉书指瑕》挑错,十四岁时因才华横溢,被刘祥道举荐参加“幽素科”考试,获得朝廷赏识。

十七岁时,他被沛王李贤召入王府担任侍读,风头无两。然而,669年,因王子间斗鸡之事,王勃写下《檄英王鸡》,激怒唐高宗,被逐出王府,仕途就此受挫。为了排遣郁郁不得志的情绪,他前往蜀地游历,期间结识卢照邻,并在宴会上频频作诗,仍希望重返仕途。

671年,他回到长安,参加吏部侍郎裴行俭主持的铨选考试,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他积极向权臣献诗,名声鹊起,最终得到虢州参军的职务,然而,他的仕途并未因此顺利,反而迎来了更大的变故。

在虢州任职期间,王勃因官奴曹达犯法而出面庇护,后因害怕被牵连,竟将其杀害。事件败露后,他被判死刑,后因大赦获释,但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今越南北部)县令。

对于王勃来说,这是人生中的巨大打击。他不仅仕途彻底断送,还连累父亲远谪蛮荒之地。675年,他回到故乡龙门,面对世事变迁,内心充满苦闷。

675年秋,王勃随父南下,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适逢洪州都督阎公设宴滕王阁,宾客多为地方官员和名流。席间,王勃本未受邀作序,然而都督阎公临时起意,让他即席赋文。

王勃才思敏捷,片刻之间,便挥毫写就《滕王阁序》,不仅展现了江南秀丽风光和宴会的豪华盛况,更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际遇。当他写到“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时,字字千钧,满含心酸。

这一句背后,是他少年得志后仕途受挫的遗憾,是因祸入狱、连累父亲的愧疚,是纵有满腹才华却屡遭命运捉弄的愤懑。他渴望重新进入仕途,施展抱负,然而现实却让他无比失落。

《滕王阁序》一出,王勃的才名再次大振,世人惊叹其文采,甚至有人称其“天才复起”。然而,命运并未因此眷顾他。

676年,他南下交趾探望被贬的父亲,在归途中,不幸于南海溺水而亡,年仅27岁。这位才华横溢的天才,如同流星般璀璨而短暂,留给后人无尽的叹息。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这句话一语成谶,他在《滕王阁序》中写下这句感慨时,或许只是表达自己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无奈。然而,谁能想到,仅仅一年后,他便在南海溺亡,英年早逝,命运的戏弄比他自己预想的还要残酷。

“舛”字来形容命运的跌宕起伏,正是取其“违背、错乱”的含义,暗喻人生常常事与愿违、行进中充满阻碍。

在古代,人们相信命运如同河流一般,有时顺畅,有时激流险滩。而“舛”字所代表的方向相反、错位不合,正贴切地表达了一个人处于不利环境中的挣扎。当命运走向背离期,步步受阻,便是“命运多舛”。

人生之路,难免有“舛”之时。但是,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即便命运多舛,我们仍然可以在逆境中砥砺前行,书写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