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娇耳已经不再是药,变成了一种单独的食品,称为月牙馄饨;南北朝时说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唐朝开始才改变连汤同食的习惯,煮熟后盛出来单独食用,那也不叫饺子、称为偃月馄饨;北宋时才根据娇耳的发音,出现了“角儿”的称呼,这是饺子一词的来源;宋朝的《武林旧事》就提到:临安的市场上有“市罗角儿”、“诸色角儿”,“角”这种写法到了后面的元、明、清甚至民国、仍可见到。南宋时叫做“燥肉双下角子”,这会儿它和馄饨才算正式“分家”,食用方法也在多样化,《东京梦华录》就提到“水晶角儿”、“煎角子”、“驼峰角子”等。
饺子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传入蒙古,也随着蒙古帝国的征伐传到了世界各地,于是便出现了俄罗斯饺子、哈萨克斯坦饺子、朝鲜饺子等多个变种。后来元朝建立,又迁都于北京,饺子也随之流传开来,饺子在蒙古语中读音类似于“匾食”,因此至今还有不少老北京人管吃饺子叫“吃匾食”;后来蒙古饽饽也在市面上出现,于是也有人管饺子叫“煮饽饽”,饽饽即是点心,因此饺子也叫“水点心”,这两种称呼至今在北京也偶尔能听到。
由此也可看出,饺子在那时属于小吃,而非主食!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穷苦出身这大家都知道,他就十分喜欢过节,除夕更是格外重视。同时,由于他从小很穷,根本吃不上饺子,后来发迹之后尝到饺子,才发现“世上还有如此还吃的东西”,于是当了皇帝后,每到重大的日子都要吃饺子,除夕自然也不例外。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后,沿袭了父亲的做法,由于上行下效才在民间广为流传,除夕吃饺子的习俗从此才逐渐定型。北京这边儿的习惯,除夕的饺子是午夜十二点吃。因为这个点儿是一年当中的最后时刻,同时也是新一年的开始;按照我国古代的计时方法,夜里十二点正是子时,两个年岁交在子时,所谓“岁在交子”嘛!饺与交谐音,因此除夕夜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而饺子是面皮包着馅儿,更是“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子时吃饺子的习俗是清朝开始的,有史料记载:“元旦子时(那时的元旦指正月初一、元旦子时也就是除夕夜里十二点),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而且那会儿吃饺子,可不是光在除夕夜吃,而是一直吃到初五、俗称破五儿,要连吃五天。《清稗类钞》中就说:“其在正月,则元日至五日为破五,旧例食水饺子五日。”真正将角子写成饺子,大约就是这个时候开始的,因为《清稗类钞》中还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水饺。”
除夕夜的饺子,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必须在一个饺子里包进硬币,这个习俗至今在北京仍然盛行,都说谁吃到这个饺子,不但来年能发财,而且驱邪避凶、大吉大利。此俗在明代已经出现,明末有个宦官叫刘若愚,他写了本笔记叫《酌中志》,其中记述了万历朝至崇祯初年的宫廷事迹,内容还是比较可信的,其中就说''正月初一……饮柏椒酒,吃水点心。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清稗类钞》里也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到了近现代,人们多以一分的“钢镚儿”包在其中,后来有人嫌不卫生,就开始包花生、开心果之类的,但这失去了原有寓意。吃到钱、代表来年财运亨通,这比较好理解,但卜顺、避凶、驱邪、得吉之说从何而来呢?这是因为古代有传说,说每逢除夕夜会有个小妖叫“祟”出来害小孩儿,后来一对老夫妻将八枚铜钱放在孩子枕边,吓退了小妖、保护了孩子,这也是除夕夜守岁(祟)和压岁(祟)钱的由来,因此钱不但代表财富,还有镇压邪祟、避祸迎吉的作用,这就是除夕饺子要包钱的原因。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