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出自先秦佚名的《静女》

译文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

注释爱:同“薆”,隐藏。搔首踟蹰:以手指挠头,徘徊不进。踟蹰:徘徊不定。

赏析此句通过人物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完善

原文

佚名《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娴静的姑娘真美丽,约我等在城上角楼处。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我搔头徘徊心紧张。娴静的姑娘容颜好,送我一枝彤管。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郊野采荑赠送给我,荑草确实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是美人相赠的情意异常深厚。

注释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静:娴雅贞静。姝:美丽,漂亮。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城:城墙。隅:城墙上的角楼。爱:同“薆”,隐藏。搔首踟蹰:以手指挠头,徘徊不进。踟蹰(chí chú

展开阅读全文 ∨

文言常识

通假字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鉴赏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静女》是《诗经》中的一首诗,为一首爱情诗。此诗叙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过程,流露出男子对恋人性格温柔娴静、外表淑丽的赞美与喜爱,尽显年轻男女之间纯真美好的爱情。全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通篇以男子的口吻表现幽期密约的乐趣,其语言浅显,形象生动,气氛欢快,情趣盎然,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绪,对青年人恋爱心理的描写惟妙惟肖。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6728篇诗文 ► 8615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格言联璧·处事类》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

——岑参《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阴符经·中篇》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黄庭坚《登快阁》

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

——纳兰性德《菩萨蛮·新寒中酒敲窗雨》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陈沆《一字诗》

青山不识我姓字,我亦不识青山名。

——叶茵《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