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架、赝架或膺架,你用对了吗

由此判断,宋代古籍中出现的鹰架木,是墓葬时用于挖坑取土的一种木架,这木架具体长什么样,不知道。笔者猜测,它可能类似于扒杆、抱杆或水井架的稳固木架,并安置辘轳以便挽取泥土。后来,在《通俗编》中,翟灏随意地把“鹰架木”缩减成了“鹰架”;到了清末民初,孙锦标则把“鹰架”解释为建造房屋时搭设的高架;到了今天,就变成《汉语大词典》中的“施工时用以撑托结构构件的临时支架”。这大致就是鹰架一词的来由和演变情况。

综上所述:鹰架来源于鹰架木,其涵义也随着时代发展,从墓葬用木架变成了造屋用高架(脚手架)。

顺便提及,《汉语大词典》对“鹰架木”的定义为:“一种绳牵的支架,用于上下挽取重物。”其佐证仍是用司马光《书仪·穿圹》中的那句话。《新华字典》对“鹰架”的定义为:“用竹木制成,用来提取重物的支架。”据上述讨论,这应该是指“鹰架木”而非“鹰架”。

再来看看“赝架”一词的来源。

1982年,英国第一次颁布了关于支架(falsework)的标准,即BS 5975 Code of Practice for Falsework,后来陆续颁布了1996年、2008年和2019年版。这本标准对支架的定义是:任何一种用于支撑还不能自立的永久性结构的临时结构(Any temporary structure used to support a permanent structure while it is not self-supporting)。

简单对比中英文便知,赝架是falsework的直译。视falsework为false和work的组合(实际上是一个单词),false意为不真实的、虚假的,work意指某物品。若用比较雅致的中文字“赝”来表达false,把work理解为施工用的架子,于是falsework就被译成赝架了。

查柯林斯在线词典,falsework一词出现于1870-1875年,第一次见诸专业文献是1902年,应用也不算广泛(经查,这词被柯林斯词典、韦氏词典收录,但没被牛津词典、剑桥词典收录)。由此判断,赝架一词,估计是在20世纪上半叶,由中国早期留学归来的工程技术人员翻译的。谁翻译的?最早记录在何处?暂不见实证。笔者查阅了詹天佑先生(1861-1919)编纂的《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第五章 桥工)》和《新编华英工学字汇》(两本书均由中华工程师会1915年出版),以及人民交通出版社1954年出版(译自Е.Л.赫列勃尼列夫1949年出版)的《桥梁建筑》,均未发现“赝架”一词。

综上,可以认为,“赝架”这词,文字上有点冷僻,理解上有点隐晦,应用也不普遍(未被中文词典工具书收录)。

为何说赝架一词理解上有点隐晦呢?字面上,明明是真实存在的支架,却被形容为“赝”,这不是矛盾吗?这个问题,就出在如何理解work一词所指。若认为work是施工的架子,就讲不通;若认为是待建的结构,逻辑上就可理顺了。

笔者认为work是指待建的结构,理由如下。大英百科解释:falsework也叫centering(拱架)。在桥梁工程领域,拱架是最早的支架形式,建造石拱桥和早期混凝土拱桥均需要用到它。当把拱架搭设起来后,外观上就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一跨真实的拱(work),但实际上,这样的感觉似是而非,是假象(false)。因此,把false和work合成falsework,就是用来解释:人们看到的那个像拱的东西不是真的拱,而是拱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