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条目可参照英语维基百科相应条目来扩充。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也不要翻译不可靠、低品质内容。依版权协议,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Translated page}}标签。朝鲜半岛冲突是指位于朝鲜半岛北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和南方的大韩民国(韩国)之间的一系列冲突。双方都曾长期宣称对整个朝鲜半岛拥有主权,即自身为朝鲜半岛的唯一合法政府[注 10]。在冷战中,朝鲜由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共产主义阵营国家支持,韩国则受美国及其盟友支持。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日治时期结束,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阵营,在1950年双方爆发了战争。战争结束后,两个国家的基建均被严重摧毁,但半岛的政治格局依然不变。朝鲜和韩国继续著军事上的对峙以及周期性的冲突。在冷战结束,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消亡之后,朝鲜仍留存了下来。
朝鲜半岛冲突冷战(直至1991年)的一部分从朝鲜一侧(北方)看朝韩非军事区。日期1945年9月2日 – 进行中(79年10个月3周又4天)地点 朝鲜半岛38°19′N 127°14′E / 38.317°N 127.233°E / 38.317; 127.233状态
进行中 1950年至1953年的韩战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后 1966年至1969年的朝韩非军事区冲突2006年至今的朝鲜核问题领土变更
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限分治
建立了朝韩非军事区参战方
朝鲜
支持方:
白俄罗斯(自1994年起) 古巴(自1959年起) 伊朗(自1979年起)[注 1] 巴基斯坦[注 2] 叙利亚[注 3] 委内瑞拉(自1999年起) 俄罗斯
前支持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至1992年)[注 4] 东德(直至1990年) 利比亚(直至2011年) 苏联(直至1988年)有关支持朝鲜的其他国家,详见东方集团
韩国 美国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自2006年起)[注 5]
法国[注 6]
英国
支持方:
澳大利亚 波兰 印度[注 7] 日本 新西兰 乌克兰[1][2][3][4]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有关支持南韩的其他国家,详见西方集团
前支持方:
联合国军(1950年–1953年)[注 8] 西德(直至1990年) 越南共和国(直至1975年) 中华民国(直至1992年)[注 9]
指挥官与领导者
金正恩
弗拉基米尔·普京
李在明
唐纳·川普
基尔·斯塔默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石破茂
美国在大韩民国保持著一定量的军事存在以阻止对韩国任何潜在性的攻击。1997年,时任美国总统比尔·柯林顿评价朝鲜半岛是“冷战最后的鸿沟”。[5]2002年,时任美国总统乔治·W·布希宣布朝鲜为“邪恶轴心”的一员。[6][7]而面对越来越孤立的国际局势,朝鲜选择发展长程飞弹和核武技术。
目录
1 背景
2 参见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5 外部链接
6 延伸阅读
背景
编辑
参见:大韩帝国和朝鲜日占时期
1910年8月22日,朝鲜被日本帝国吞并,并被日本帝国统治至1945年9月2日,在日本占领朝鲜期间的几十年里,民族主义和激进组织出现了,主要是流亡在外,为独立而战。这些团体在观点和方法上存在分歧,未能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单一的民族运动。[8][9]行动范围以中国为基础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未能获得广泛承认。[10]许多组织的领导人主张朝鲜独立,包括游说美国政府的保守派和美国教育的李承晚,以及从中国东北到朝鲜北部与日本人进行游击战的共产党人金日成。[11]占领结束后,许多上层阶级的韩国人被指控与日本帝国主义合作。[12]随后,渴望领导朝鲜的各种人物和政治团体之间发生了激烈而血腥的斗争。[13]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陆成功
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阵营,在1950年双方爆发了战争。从1948年直到1950年6月25日内战爆发,两国的军队在北纬38度线发生了一系列流血冲突。1950年,当朝鲜人民军攻入韩国发动朝鲜战争时,冲突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干预以保护韩国,并派遣了一支由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朝鲜占领韩国大片地区后,金日成当局为让朝鲜半岛统一,实施工业国有化,土地改革和重建人民委员会[14]。当联合国的干预被认为是恢复原本的国界(即北纬38度线)时,李承晚认为,朝鲜的进攻已毁灭边界。联合国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也表示,他打算统一朝鲜半岛,而不仅仅是将朝鲜军队打回边界[15]。朝鲜占领韩国领土约九成时联合国军和美军通过仁川登陆发动反击,随之朝鲜人民军被赶出韩国,韩国军队于10月1日越过北纬38度线,一周后又跟随美国和其他联合国部队向北推进,没有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出的警告:如果美军越过边界,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会干预[16]。大韩民国在占领朝鲜时,其政府亦试图统一朝鲜半岛,韩国国家警察则对民众进行政治灌输[17]:281–282。当美军进一步进攻朝鲜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发动反击,将美军赶回南方。
1951年,战争在北纬38度线附近基本结束,双方开始考虑停战。但李承晚要求继续战争直至在他的统治下统一朝鲜半岛[18]。而中朝方面提议以北纬38度线为基础划分停战线,但联合国方面提议以双方领土为基础划分停战线,认为在军事上是有充足的理据[19]。美国人提出的联合国立场违背了谈判产生的共识[20]。最初,美国人提出了一条穿越平壤的边境线,该路线距原有边境线北端很远[21]。双方的分歧让谈判进程曲折而漫长,中朝方面最终同意在军事分界线上划分边界,而非在北纬38度线上划分边界[22]。
参见
编辑
朝鲜半岛主题
冷战主题
军事主题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历史
大韩民国历史
朝鲜半岛统一问题
朝鲜半岛南北关系
美朝关系
注解
编辑
^ 详见伊朗-朝鲜关系
^ 详见朝鲜-巴基斯坦关系
^ 详见朝鲜-叙利亚关系
^ 详见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停战协定
^ 详见联合国安理会第1718号决议、第1874号决议、第2094号决议、第2270号决议和第2375号决议
^ 详见韩战和法朝关系
^ 详见韩战、印度-韩国关系和四边安全对话
^ 详见联合国安理会第82号决议和第83号决议
^ 详见中华民国与大韩民国关系和1992年中华民国与大韩民国断交
^ 直到2024年朝鲜放弃统一,将韩国认定为“头号敌对国家”
参考资料
编辑
^ 俄朝建交69周年,朝承认克里米亚姓“俄”. 中青在线. 2017-10-13 [2022-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8).
^ Ukraine breaks diplomatic ties with North Korea. Anadolu Agency. 2022-07-13 [2022-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5).
^ 乌克兰与朝鲜断交. TRT. 2022-07-14 [2022-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 'Hostile': Rogue state blasts Ukraine. TechnoCharger. [2022-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8).
^ Hyung Gu Lynn. Bipolar Orders: The Two Koreas since 1989. Zed Books. 2007: 3.
^ Cumings, Bruce. Korea's Place in the Sun: A Modern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5: 504. ISBN 0-393-32702-7.
^ Bluth, Christoph. Korea.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8: 112. ISBN 978-07456-3357-2.
^ Buzo, Adrian.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London: Routledge. 2002: 31–37. ISBN 0-415-23749-1.
^ Cumings, Bruce. Korea's Place in the Sun: A Modern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5: 156–60. ISBN 0-393-32702-7.
^ Cumings, Bruce. Korea's Place in the Sun: A Modern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2005: 159–60. ISBN 0-393-32702-7.
^ Buzo, Adrian.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London: Routledge. 2002: 35–36, 46–47. ISBN 0-415-23749-1.
^ Buzo, Adrian.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London: Routledge. 2002: 48–49. ISBN 0-415-23749-1.
^ Robinson, Michael E. Korea's Twentieth-Century Odyssey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7: 103. ISBN 978-0-8248-3174-5. 含有内容需登入查看的页面 (link)
^ Lone, Stewart; McCormack, Gavan. Korea since 1850. Melbourne: Longman Cheshire. 1993: 112.
^ Stueck, William W.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87–88. ISBN 978-0-691-11847-5.
^ Stueck, William W.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89. ISBN 978-0-691-11847-5.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Cumings2005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Stueck, William W.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141. ISBN 978-0-691-11847-5.
^ Stueck, William W. Rethinking the Korean War: A New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Histor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139, 180. ISBN 978-0-691-11847-5.
^ Pembroke, Michael. Korea: Where the American Century Began. Hardie Grant Books. 2018: 187–188.
^ Pembroke, Michael. Korea: Where the American Century Began. Hardie Grant Books. 2018: 188.
^ Pembroke, Michael. Korea: Where the American Century Began. Hardie Grant Books. 2018: 188–189.
外部链接
编辑
Examining North Korea's Missiles Displayed During the 2017 Day of the Sun Parad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xcerpts From Chinese Historian Shen Zhihua's Speech on North Kore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延伸阅读
编辑
Hoare, James; Pares, Susan. Conflict in Korea: An Encyclopedia. Santa Barbara: ABC-CLIO. 1999. ISBN 978-0-87436-978-6.